外匯匯率

日期:2009-02-01

drawing匯率一直是投資者關心的話題,舉凡外幣定存、國外股票、海外基金及黃金買賣都跟外幣有關,匯率變動更是影響報酬率的關鍵因素之一。投資者最關心的莫過於現在的匯率是高點還是低點,尤其是未來匯率的走勢是貶值還是升值。如果深入了解匯率的本質,以及影響匯率的各項因素,相信對於了解匯率的走勢會有更大的幫助。

匯率是如何決定的

為什麼目前一塊錢美金可以換31元台幣,而不是20元、或者是40元。由以下我跟投資者的對話可以知道,許多人對這問題一直都是憑感覺的。就在去年(2008)年初,當時台幣非常強勢,一度升值到快衝破30,許多投資者便開始徬徨了,不知那波會升值到哪裡?不少人還擔心可能會到25?問其原因,理由幾乎都是歷史匯率曾到過那裏。我再追問,那麼有可能是1:20嗎?也還有人回答“也說不定喔,誰知道!”。其實,要了解當中原因可以把這問題極端化一點,1美元兌1台幣可能嗎?當然不可能了,如果是的話,買一輛美國口的汽車只要台幣2萬元,買一棟美國房子只要20萬台幣,這時大家不把全部家產換成美金,飛奔去買國外的東西才怪!美元的大量需求,結果當然是造成台幣迅速回貶,這就是市場那隻背後的黑手在幕後操縱的結果。那麼以相同邏輯往回推,1:10顯然也是不可能的,1:20機會也不大。那~~~多少才叫做是合理呢?可以觀察一下歷史匯率,如果最近一年的匯率在政府沒有干預情況下都在31上下徘徊,有理由相信大部分的人認為1:31的匯率不會造成兩邊貨幣的不平衡流動,也就是31的匯率是一個穩定平衡點。

單一價格法則(Law of one price)

那31的價位是市場表現出來的,有無其他方式可以相互佐證這匯率是合理的。『單一價格法則』就能解釋的相當清楚,哇!真是個有學問的名詞,學術界似乎特別喜歡把平凡東西給取個冠冕堂皇的名號。其實講白了不就是一個相同的物品在兩個國家應該具有相同價值。同品質的蘋果在美國的價值,應該和在台灣是一樣的。如果那蘋果在美國賣US$1,在台灣賣NT$31,那麼合理的兌換率就是1美元等於31台幣。如果目前匯率低於1:31來到了1:28,也就是進口蘋果只需28元了,跟國內蘋果有3元(10%)價差,就有利潤可圖了,這會驅使進口商大量進口蘋果,結果當然是造成美元需求增加,台幣因而回貶,直到匯率和市場價格平穩為止。這意味著當匯率短暫失衡,也就是匯率和雙邊商品價格不一致時,市場機制會自動回調至一致為止。

大麥克漢堡

大麥克

國外很知名的經濟學人(Economist)雜誌,就用麥當勞的大麥克漢堡(Big Mac),以全世界的價格做了一個分析,藉以看出哪些國家的匯率偏高或偏低。讀者可以參考下列網站(Big Mac Index)實際體會一下。經濟學人做這例子主要目的當然是以教育及趣味成分居多,但利用平常大家都會接觸到的麥當勞,來表達購買力平價之精髓,也是個相當成功的範例。

通貨膨漲率因素

剛剛提到相同一個蘋果,美國賣US$1,在台灣賣NT$31。如果每年通貨膨漲率美國是0%,台灣是5%,那麼一年後同一個蘋果,美國還是賣US$1,可是台灣卻得花31*1.05=32.55元才買得到。那麼合理推斷,一年後的匯率會貶值到32.55。也就是說台幣一年後的購買力變弱了,原來只要31元的蘋果,現在卻要價32.55元。把單一價格法則加入通膨考量,這就是經濟學裡『相對購買力平價理論』的精神:兩國預期通貨膨漲率之差距,會導致匯率成反向變動。也就是說預期較高通貨膨漲率高的國家,其貨幣勢將貶值。

利率對匯率的影響

早期國內外資金的往來通常只侷限於兩國之間的貿易,可是近年來國與國的金融互動也成為資金往來的主角之ㄧ。假若讀者目前有一筆閒置資金,除了可以於國內投資外,還可放美元定存、澳幣定存、南非幣定存以及各種海外基金、債券,甚至於黃金都是屬於投資範疇。這類海外資金的流動都和兩國之間利率的差距有著某種程度的關連。那我們來看看,當兩國之間利率不一樣時,匯率又會呈現何種變化呢?

經濟學有個費雪效應(Fisher Effect),名目利率 = 實質利率 + 通貨膨漲率。意思是說其實每個國家之實質利率都差不多的,利率的高低都是因為通貨膨漲率造成的。也就是說高利率通常伴隨著高通貨膨漲率。這道理很簡單,假若貸款者要求的實質利率不變,因為通膨的關係,貸款者當然會要求更高的利率來彌補通膨所帶來的損失,這就是為何利率和通膨成正比的原因了。其實這也隱含著:造成兩國之間的利率差額的主要因素是通貨膨漲率之不同。高名目利率國家代表較高的通貨膨漲率,再根據購買力平價理論,可以得知未來匯率勢必貶值。

國際收支表

不論是從購買力平價理論或費雪效應,都是以長期觀點來切入,認為市場終究會調整目前之不平衡狀態。但這類的分析並不適用於短期匯率波動的預測。匯率是由外匯市場決定的,外匯市場就是買賣外幣的地方。在外匯市場裡,外幣就是商品,不論想買美金、歐元或者賣美金及歐元,都可以到外匯市場來買賣。既然是買賣,價格當然是由買賣雙方叫價決定,自然會由市場的供需狀況來決定了。也就是說當市場上想要賣美金的金額比要買美金的多,就是『供過於求』那麼市場價格就會降低。反之,想買美金的比較多,因為『供不應求』價格自然上揚。

要了解外幣的市場供需狀況,可以從國際收支表Balance Of Payments(BOP)很清楚的看出來。國際收支表是國家對外匯進出的一個整體統計,就是以國家計算所有對外進出的金額,計算公式簡化如下:

國際收支餘額(BOP) = 經常帳餘額 + 資本帳餘額 + 金融帳餘額 + 官方準備

經常帳餘額 = 商品與勞務的出口 - 商品與勞務的進口
資本帳餘額 = 資本流入 - 資本流出
金融帳餘額 = 金融性流入 - 金融性流出
官方準備 = 國家外匯準備

這裡的意思是說,整體來說如果國際收支餘額為零,代表外匯進出是平衡的,也就是說供需相等。這時台幣不會升值也不會貶值。如果收支餘額為順差(正值)時,因為出口商要賣出的外幣比進口商要買的外幣還要多,所以本國貨幣的需求過多,進而造成本國貨幣之升值。反之,當收支為逆差時,則會造成本國貨幣之貶值。

下列連結可以看到央行發布的歷年國際收支狀況

央行外匯操作

BOP的最後一項是官方準備,也就是外匯存底了。當國際收支不平衡時,匯率就會有波動,可是當波動過大時就會有短線投資者進來加深波動幅度,這時央行為了穩定匯率會進場買賣。當市場有過多外幣時,就進場買進外幣,以避免台幣升值。相反的外幣過少時,會釋出外幣避免台幣過度貶值。央行外匯操作所用的銀彈就是一國之外匯存底,對付短線投資客之投機行為是足夠的,但對於結構性之失衡壓力,通常也是央行所無能為力的。

有效匯率指數 Effective Exchange Rate (EER)

對於不同時間點的匯率變化也是投資者有興趣的,有效匯率指數可以讓我們了解與主要貿易國之間的匯率,於不同時間點的變化情況。既然是指數那麼一定有個時間的比較基準點,而且將那基準點的值也一定為100。可是國內對每個國家之匯率均不同,該以哪幾個國家的匯率為代表才具有實質意義呢?所以EER的計算是依國內與各不同國家之貿易比重分別給予不同之權重。外匯市場基金會所下載的有效匯率指數的基期是2000年,也就是所有數值都是以2000年為基準所比較而來的,數字大於100代表相較於2000年匯率整體來說是升值,小於100就是貶值的。例如2008年12月的EER指數是84.97,這意思是說跟2000年比起來,台幣對外匯率整體來說貶值了約15%(100-84.97)。到底是相對美元貶值或者對日幣就無法從這數據得知了,這是經過貿易比重加權得來的結果,所以用『整體來說』來敘述是最恰當的了。

EER

EER有名目有效匯率(Nominal EER)及實質有效匯率(Real EER)兩種,名目有效匯率只單純考慮匯率於時間點之變化,然而實質有效匯率是將貿易對手國之通貨膨漲率也考慮進去後,也就是具有相對購買力平價的效果。以2008年12月的Real EER指數是82.48,意思是說:將對手國通貨膨帳率也考慮進去的話,2008年12月的匯率和2000整年比起來,實質上是貶了17.5%。也就是說2000年~2008年台幣通膨程度比起對手國還嚴重一點點。

台灣的有效匯率指數可以由財團法人台北外匯市場基金會下載。 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(BIS) 有EER Excel檔案可下載,網址如下:http://www.bis.org/statistics/eer/index.htm 。BIS除了有台灣的EER,還可以看到其他各國的EER。而且對手貿易國的權重也有。

結論

雖然經濟學家試圖用許多模型去解釋匯率的變動,但是也都只能以長期的觀點來解釋,而且就算是購買力平價理論看起來比較讓人可接受,不過除了經濟學人那簡單的麥當勞指數外,似乎各國並沒有很確實的數據可參考。而且,匯率的短線走勢和市場供給需求有相當的影響,尤其加上短線投資者的投機炒作,讓匯率變的非常難以預測。不過雖然匯率影響因素那麼多,但整體說起來了解匯率當中的理論模型,再配合國際收支、通貨膨漲率、利率以及EER這些數據的輔助,還是可以讓我們對匯率的長線變化有更多的掌握。

實用連結

中央銀行全球資訊網 (尤其是統計資料部份)

鉅亨外匯教室

台北外匯市場指南




■ 本網站內容儘可能精確完整,但不保證無誤。若做為投資依據,風險請自行斟酌 ,本網站不負賠償之責任。
■ 網站所有資料均為版權所有,非經書面允許請勿轉載或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