收入不固定族群的理財方式

日期:2014-08-10

收入不固定的人,理財方式跟他人有何不同呢?收入不固定並不代表收入低,只是某些月份會比較多,某些月份又比較少而已。收入的高低要看的是平均收入,至於偏離平均值的部分就是波動。平均值愈高,代表收入愈高。

以銷售佣金為主的業務員、作家、通告藝人等都屬於這類族群。只要是自由業的從業人員,多少都具有這樣的特性。然而,不管收入是固定的或者是變動,理財方式都分為兩個階段,第一階段就是收支的分配。簡單說,如何在有限的收入下將錢存下來,屬於預算的編列及執行。第二階段才是把存下來的錢變大,也就是用錢賺錢,又稱為投資。

對收入固定或非固定而言,該如何做好第二階段的投資,方法都是相同。但是對預算的編列及執行,兩者卻很不一樣。固定收入的薪資族群,收支預算相當好做,因為收入穩定,只要將預備存錢的金額,以定期定額的方式先行扣下,剩下的才是可消費的金額,這樣很容易就可以存到錢。

但是收入不固定族群就不能這樣做了,因為每月的收入都不相等,怎可以先行將投資金額先行扣款,萬一收入不足以支付生活所需,那該如何是好。所以如何做好收支預算,是個重要議題。

有人建議將過去12個月的最低收入,做為未來每月收入的預估。這是保守的做法,先將自己的褲帶勒緊,盡量減少不必要支出,等到實際收入多出來時,再好好享受不遲。結果通常是某些月份過得很辛苦,其他月份又容易過度花費,結果是存下來的錢寥寥無幾。

日子其實不用過得那麼辛苦,可以用科學的方式來解決這類問題,讓每月不固定的收入,感覺起跟領固定薪水一樣。方法很簡單,只要準備一筆緩衝金,當收入低於平均值時,就先從緩衝金挪用,收入高於平均值時,再補足緩衝金。原理跟汽車的避震器一樣,用來吸收波動。避震器吸收路面高低的波動,緩衝金吸收每月收入的波動。

收入的波動度愈高,緩衝金就得準備愈多才行,否則就有透支的風險。雖然緩衝金愈多愈穩定,不過緩衝金並無投資效益,過多的緩衝金額會拉低整體資產的投資報酬率。要準備多少金額的緩衝金才恰好,是很多人頭疼的問題。

其實每一個人的平均收入及波動程度都不一樣,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試算。透過月收入模擬,可以清楚看出緩衝金是否足夠,如果不足最大透支金額又會是多少。有了這些資訊,才有辦法進一步調整緩衝金額的大小。

透過試算提升規劃的可行度

點選下列Excel圖示,可以下載試算表

下載Excel試算

Excel試算表

首先得知道平均月收入以及波動程度。使用者只需在儲存格E2至E13填入過去12個月的實際收入,試算表就會自動算出月收入平均(B2),以及月收入標準差(B3)。平均月收入知道以後,再分別填入每月費用(B3),每月投資金額(B4),以及緩衝金額(B5)。

每月費用通常是確定的,而投資金額可以自訂,但是每月費用加上投資金額不應超過平均月收入,否則就會一路透支下去。而緩衝金額大約可以先抓個平均月收入的1.5倍,再慢慢調整即可。

試算表會根據平均月收入及標準差,模擬未來12個月的收入。扣除掉每月費用及每月投資金額後,會得到收支差額。若收支差額為負值,就會從緩衝金額扣除,若收支差額為正值,將多出來的補進緩衝金。透過這張試算表,使用者可以知道的是緩衝金額是否足夠,總共會有幾個月透支(B6),緩衝金的最大透支金額(B7)會是多少?

因為使用亂數模擬,每輸入一個參數之後,Excel都會重新模擬一次。以下圖為例,平均月收入為3萬9,044元,標準差為1萬175元,代表約有七成的月份月收入會落在2萬8,868至4萬9,219之間。標準差愈小,代表收入波動愈低。

上圖的緩衝金額只有2萬元,每次模擬都可以看緩衝金額的透支次數會很多,透支金額也會很高。這時就應該調高緩衝金,然後看看結果會是如何。當緩衝金愈高時,透支次數以及透支金額就會減少,一直調整到滿意為止。

收入的波動度反應在標準差,標準差愈低所需的緩衝金額愈少。但是每次模擬只有一年,可以按F9讓試算表再模擬一次,每次的模擬結果,月收入都會不一樣,但是平均值及標準差都會一樣。也就是在月平均及波動度一樣的情況下,模擬每月收入的金額,這樣就可以調整出適當的投資金額及緩衝金。

分開費用、緩衝金帳戶 輕鬆存下錢來

當緩衝金定下來之後,實際的執行面應該分成兩個帳戶,一個帳戶給緩衝金使用,另一個帳戶專門用於支出。開始時,緩衝金帳戶必須先行存入規劃的緩衝金額,而且未來收入都直接存入緩衝金的帳戶。

每月所需費用於每月固定日期,從緩衝金帳戶一次轉入至費用的戶頭,所有支出都從費用帳戶提領,這樣很容易就掌握費用帳戶是否透支,也可以了解緩衝金帳戶是否足夠或過多。投資金額必須按既定規劃的金額,從緩衝金帳戶定期定額扣款,這樣才會避開人類的惰性,穩定的儲蓄投資的本錢。至於該選擇何種投資標的,這部分跟固定收入族群是一樣,非本篇的範疇,可以參考本網站其他的文章。有了這樣的機制,就可以落實非固定收入族群的投資計畫。




■ 本網站內容儘可能精確完整,但不保證無誤。若做為投資依據,風險請自行斟酌 ,本網站不負賠償之責任。
■ 網站所有資料均為版權所有,非經書面允許請勿轉載或使用。